《建议》提出:“加快智能电网和微电网建设。”这是党中央针对提升电力系统安全发展能力和能源保障水平作出的重要部署。202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推进电网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和智能微电网建设”,对这项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智能电网是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适应高比例新能源快速发展的物理基础,包括主网、配电网以及分布式电源、储能装置等组成的微电网,具有高度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的特征。加快建设智能电网和微电网,实现主配微网多级协同发展,有利于进一步提高电网对清洁能源的接纳、配置和调控能力,更好实现电网安全可靠、经济高效运行;有利于推动多能互补和源网荷储一体化融合发展;有利于带动上下游产业转型升级,实现能源科技和装备水平的全面提升。在实践中需要把握好以下3个方面要求。
第一,系统推进电网智能化建设。电网智能化是适应高比例新能源发电、保障能源安全的重要路径。要在电源接入、输电、变电、配电、储电、用电等各环节,提高设备设施的数智化水平。持续完善适应能源资源大范围优化配置、灵活调度要求的主网骨干网架,筑牢电网数智化基础。随着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推进,配电网正逐步由单纯接受、分配电能给用户的电力网络转变为源网荷储融合互动、与上级电网灵活耦合的电力网络。要加强配电网规划统筹,构建适应分布式规模化反送、潮流双向波动的配电网网架,强化全过程管理,全面提升配电网服务保障能力。夯实电网安全运行基础,补强安全薄弱环节,注重常规与极端情况有机结合,从电网规划、设计、建设、运维、调控等重点环节强化安全防护,提高电网对极端灾害的感知能力、响应能力和适应能力。
第二,因地制宜建设智能微电网。微电网具有自平衡、自安全、小微化、绿色化、数智化、共享化等特征,建设微电网对新型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经济高效、绿色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从电网发展全局统筹考虑和建设智能微电网,推动智能微电网与大电网兼容并存、与配电网高效协同,促进分布式电源、电动汽车、新型储能、可调节用户等资源的灵活互动、自我平衡,促进分布式新能源就地消纳。布局一批智能微电网示范项目,在电网末端和大电网未覆盖地区建设一批风光储互补的智能微电网项目,在新能源富集乡村、高比例新能源供电园区等地建设一批源网荷储协同的智能微电网项目。发挥微电网在电网末端的资源优化配置与灵活管控能力,开展规划建设、运行控制、运营模式等技术攻关,推动提升微电网自平衡与自调节能力。
第三,加快建设智能化调度体系。先进的电力调控系统,能够有效提升电网对风光等新能源的接纳和灵活调度能力。要优化电网调度运行机制,建设多层次智能化新型运行体系。创新有源配电网调度模式,在分布式新能源、用户侧储能、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等发展较快的地区,提升配电网就地平衡能力和对主网的主动支撑能力。加强分布式光伏运行管理,推动分布式光伏接受电网调度、参与系统调节,公平承担调峰义务。构建统一的分散资源市场交易聚合平台,推动虚拟电厂、电动汽车、用户储能等新兴主体参与市场,通过市场机制引导需求侧资源与新能源良性互动。
(摘自《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建议〉学习辅导百问》)